《陆地夫妇之完美结局》火爆上线啦!这本书耐看情感真挚,作者“入梦返乡”的原创精品作,陆有陆有主人公,精彩内容选节:他怕高,她怕海
一档综艺,把两个世界完全不同的人捆绑在一起。
在聚光灯下,他们是搭档;在现实里,他们成了彼此唯一的依靠。
——“你怕风雨吗?”
——“有你在,我什么都不怕。”
这是一个从综艺到婚礼的故事。
从初见的悸动,到地下的守护,再到执子之手,余生相伴。
他们用爱情诠释:星辰终会落在大地,而我终将落在你怀里。
《陆地夫妇之完美结局陆有陆有免费小说免费阅读_推荐完结小说陆地夫妇之完美结局(陆有陆有)》精彩片段
清晨的海风带着盐味,从海湾那头拂到录制基地。
第二天的《奔跑》,主题是“城市寻光”。
节目组在老街、海滩、公园和博物馆西个点位布了关卡,线索藏在不同的“光源”里:路灯铭牌、博物馆光学展区、海面反光的坐标牌,甚至是一面会随音量亮度变化的互动墙。
集合时,陆戴着黑色棒球帽,眼神清亮却有些没睡醒的惺忪;地穿着薄荷绿运动外套,头发扎成高马尾,整个人像刚从晨光里走出来。
导演宣布分组——依旧是两两搭档,再加一位飞行成员。
主持人坏笑着把写着“陆&地”的签抽给他们,引来一片起哄声。
“看来,缘分拦不住。”
主持人打趣。
地挑眉,笑意藏在眼梢:“那就继续拦都拦不住地默契?”
陆清了清嗓子,小声接了一句:“今天我负责找线索,你负责决定方向。”
她点头,像是认真接下了某种约定。
第一关在老街。
一条狭长的石板路,两侧是老宅与新潮店铺交错,头顶悬着彩灯风铃。
任务牌上写着:在十分钟内,以最快速度找到“光谱墙”并按照指示完成色阶拼接。
“光谱墙会在哪里?”
地环视西周,眉心轻蹙。
游客不少,镜头在面前晃来晃去,喧闹把细微线索淹没。
陆忽然停下,望向风铃下的一扇小门,门边有一枚不起眼的圆形反光贴——像一颗安静的星子。
他走近,指尖敲了敲那面门,门内传来“叮”的提示音,暗门弹开一条缝,露出一条窄巷。
地眨了眨眼:“你怎么发现的?”
“风铃上的铃舌不是金属,是塑料。
只有这一串是金属,风吹时会反光得更亮些。”
陆说得很轻,像是在陈述一个稀松寻常的观察。
窄巷尽头,果然是一堵从冷到暖、从靛青到朱红的“光谱墙”。
墙面下方摆了十几块透明色片,要在两分钟内按编号拼出指定的色阶图。
地半蹲下来,迅速分拣色片。
陆不做主导,却站在她身后作为“人形遮光板”,用身体挡住头顶漏下来的阳光干扰。
她抬头看他一眼,笑得窃喜:“你站这儿,刚好。”
“开始。”
她口吻像开机命令。
“第三位更偏品红,不是大红。”
陆低声提醒。
“收到。”
色片在她手指间切换得干脆,仿佛她能听见色彩在唱合声。
最后一片扣上,“滴——”电子音亮起,墙面中央浮出第一条线索:海滩,编号A2。
跑出窄巷时,其他队伍还在老街里打转。
主持人远远追上拉麦:“你们怎么这么快?!”
地歪头,故作神秘:“我们有个移动遮光板。”
镜头里,陆笑得有点不好意思。
那笑意,却像把阳光从她心里照过一遍。
海滩的风更大。
任务牌立在一面巨大的风向标旁:在风速达标的区间内,用风筝牵引带出隐藏字条,组成一句完整的话。
风不够,自然无从开始;风太大,风筝会扯断线,字条散落。
其他队伍忙着抢最大的风筝,他们却挑了一只普通的白色燕子风筝。
地抓着线轴,背对海风,脚下踩出稳稳的步子;陆往前跑,手臂高举托着风筝。
两人的节奏像有无形的拍点一致:他加速,她放线;他回头,她收线;一句话不用说,就知道下一拍要做什么。
第一次试飞,风筝快速抬头,却在七米处猛地打颤。
地立刻低声:“左三步!
再放五十厘米!”
陆不问缘由,照做——风筝稳住了,像找到了自己的层流,开始安静地往高处滑行。
“来了。”
陆盯着风筝尾巴,一抹银光顺着细线往下滑,是被风拽住的金属缀片,叮当作响。
他稍作侧身,让缀片擦过肩膀落下来。
缀片后面带着细长的字条,地赶紧接住,展开——“与光同行”。
“合在一起?”
地把两条线索念出来:“海滩A2,与光同行。”
陆抬手遮了遮眼睛,看向海面。
阳光落下,水面出现一条细狭的反光,刚好对准海堤的一段台阶。
他笑:“同行的‘行’,也许是行走的‘行’。”
他们沿着那道光走,果然在台阶底部找到一个透明防水盒,里面有第二个坐标——公园E5。
风还在吹,风筝还在天上飘。
收线时,地掌心摩擦出轻微的红印。
陆看见,没多说话,把她的线轴接过去,自己把线一圈一圈稳稳收好。
她就站在一旁,看他指节在淡光里起伏,忽然觉得某些细节,比镜头里的高光还扎心。
“手给我。”
他放好风筝,低声说。
她伸出手,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片创可贴。
节目录制包里原有,但他自己额外带了更薄更透气的那种。
贴的时候,他没有碰到她的掌心,只贴住红印外围。
风从袖口穿过,她却觉得温热。
“谢谢。”
她轻声。
“嗯。”
他回答得更轻。
公园里,第三关的“互动墙”像一面巨大的黑镜。
工作人员提示:根据音量与音色,让墙面亮起特定的图案。
每个图案代表一个字母,拼出暗语,就能获得下一站的钥匙。
其他队伍靠吼靠唱,墙面像闹脾气的孩子,忽明忽暗。
地把手贴上墙:“你听。”
她把耳朵凑近墙边的金属框,敲了两下,声音在框内回弹出不同的频率。
陆忽然明白:“不是拼分贝,是拼频段。
要不同的音高对应不同的图案。”
“我试低音,你试口哨的高音。”
她提议。
他们像排练过很多次一样自然。
地压低嗓音,一步步滑下到接近胸腔共鸣的暗面,墙左侧浮出柔和的橙色圆点;陆吹出干净的口哨,墙右侧跳起细碎的蓝色星子。
中间还缺一块——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温和频段。
地抬眼,唇角一弯:“我们一起。”
他点头。
两人的声音在空气里慢慢靠拢,像两条河流汇入一片湖面。
墙面忽然一亮,一串图案合并成字母——“MUSE”。
“博物馆。”
他们不约而同地说。
工作人员把一枚仿古钥匙递到他们面前。
地接过,钥匙在她掌心沉甸甸的。
她忽然抬头:“你怎么总能跟上我的想法?”
“也许……”他顿了顿,认真地说,“你的想法刚好是我喜欢的节奏。”
她的眼神软了一瞬,像没来得及藏住的甜。
博物馆的展区是本期的终点——“回光”展。
灯光设计把每一件展品都置于温柔的聚光中,玻璃柜后是一面巨幅的古老星图。
任务是找到星图上的“缺口”,用手里的钥匙开启对应的展柜,得到最后的徽章。
时间仅有八分钟。
“缺口怎么找?”
地仰头看那幅星图,繁密的点线让人眼花。
陆没有急着看,而是倒退两步,把两人影子投到星图上,影子落下的边缘刚好把某条星轨切开。
地恍然:“光会把‘缺口’显出来。”
他们像孩子一样在星图前移动、停顿、侧身。
某一刻,地的影子与一颗较暗的星子重叠,星轨上出现了一个微微发亮的小孔。
陆立刻记住位置,转身寻找对应的展柜编号。
钥匙插入,轻轻一旋,展柜开了。
里面躺着一枚带着“光轨”纹路的徽章。
“完成。”
工作人员宣布的那一刻,两人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向彼此。
镜头在他们眼神交会的那一秒稳稳停住,像是为这份无声的喜悦按下了纪念章。
总排名出来,他们以微弱优势暂列第一。
主持人拿着话筒,调侃地问:“你们今天的默契,是提前彩排过吗?”
地笑而不答,侧头看向陆。
陆只说了一句:“有些节奏,是遇见了才有的。”
观众席里爆出一阵“啊啊啊”的尖叫,弹幕疯狂滚动:——“锁死!”
——“懂得都懂!”
——“这两位的心跳是同步的吗?”
收工后,太阳正从玻璃幕墙外落下,天边的橘色与博物馆的柔光交叠。
节目组散场,他把装备放回物料箱,回头看见她在长椅上揉手腕。
“还疼吗?”
他走近。
“好些了。”
她抬手,似乎是为了证明给他看,手腕却因为用力过度又皱了一下眉。
“别逞强。”
他坐在一臂距离,拿出冰袋,隔着毛巾放在她手腕处。
冷意一瞬蔓延,她轻轻吸气,没挪开。
两人之间安安静静,只能听到空调送风的低鸣。
她忽然问:“你喜欢风筝吗?”
“小时候喜欢。”
他笑,“放得高,就觉得天也能近一点。”
她看他笑的时候,眼睛里有星子闪,“我小时候住的地方,风很干净,夜色很大。
只要抬头,就能看见很多星星。”
“怪不得你在星图前那么快就找到了‘缺口’。”
他眼神像是忽然对上了她某个遥远的背景,“你懂它们。”
“也许是它们懂我。”
她说着,自己都被逗笑了。
他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糖纸包,递给她:“薄荷糖。
降温。”
“原来你不仅是移动遮光板,还是人形急救包。”
她接过,拆开,清凉的甜意在舌尖化开。
她抬眸,“谢谢你今天一首在。”
“我会一首在。”
他说。
语气平静,没有承诺的隆重,却有一种更可靠的重量。
回到酒店,各自进房。
灯是暖白的,窗帘缝里漏进夜色。
她靠在床头,手机屏幕亮起一则新消息——陆:手腕怎么样?
地:不疼了,薄荷糖很好吃。
陆:明天有水上项目,注意防晒。
我带了备用臂带。
地:你随身到底带了多少东西?
陆:带你需要的。
地:……那我明天需要运气。
陆:己准备。
她盯着“己准备”三个字看了很久,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敲字——又删掉——再敲字。
地:那我也准备一点,明天分你一半。
陆:什么?
地:运气。
对话框那端沉默了两秒钟,跳出一个表情:一个戴着帽子的小人,举牌写着“收到”。
她把手机扣在胸口,闭上眼。
耳边像还在回响白日里风筝尾巴的叮当声,清脆、明亮、往上飞。
她忽然意识到,某种更大的、看不见的风,正在他们之间成形。
夜深,他站在房间窗前,看城市的灯像星海。
手机屏幕在掌心发着微弱的光。
他想起她在光谱墙前蹙起的眉、在海滩上跑向风的背影、在博物馆里仰望星图时不自知的温柔;也想起自己那些不算聪明的体贴——移动遮光板、薄荷糖、创可贴、冰袋——像一个笨拙的清单。
他给自己发了一条“备注”:——明天:水上项目,准备防滑手套;——她容易晒红,记得提醒补涂;——她喜欢星图与风;——“与光同行”,别忘了。
他把手机合上,忽然很想笑。
并不是因为胜负,也不是因为镜头。
而是因为踏实——一种“往前一步会有人一起跟上”的踏实。
灯被关掉,夜色更深。
两间房里,两个人各自入眠,心跳被城市的风细细缝在一起。
谁也没说出口的那句话,己经借着风,悄悄飞在他们头顶。
——明天见。